芯片的階段性缺貨,如今已經開始影響家電產業的不少智能化新品,以及智慧套系家電產品的上市周期、銷售進程。曾經被認為距離芯片半導體核心部件等很遠的家電產品,如今也被物聯網時代這股大潮推向了芯片影響產業帶的潮頭浪尖上;
一些與技術含金量無關,與鋼鐵、銅、塑料粒子、玻璃等大宗原材料相關的零部件,比如電源線、銅管、板材等,竟然出現令人“始料未及”的階段性缺貨,根本無法保證整機工廠的生產訂單需求;
遠在千萬里之外的海運貨柜供不應求,卻讓很多中國企業的家電產能出現想不到的“持續空放”:一邊是大量的海外訂單接到后,生產出來卻發不出去,嚴重影響到合約交期;另一邊則是大量訂單生產出來,發不出去,卻無處堆放存貨,引發新的庫存和資金壓力。
今年以來,這場因為外部因素(大宗原材料價格持續大漲,以及芯片等關鍵部件缺貨、海運貨柜的供應不上)所導致的內部問題(工廠階段性停產、熱銷產品不間斷缺貨)正在持續惡化,不只是給頭部家電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產品推廣,帶來了不少阻力,同時還讓很多中小廠商痛苦不堪,深陷泥坑難以自拔。
多位工廠人士告訴家電圈,現在很多零部件的缺貨,本質上并不是真“缺貨”,而是大量的零部件供應商面對持續上漲的原材料成本,以及企業早在去年底就確定的采購價格,因為“采購價低于成本價”所以無法保證部件的足額供應。一方面,為了維持生意和合同,只能適當供應一點,然后爭取與整機廠談判加價空間;另一方面,很多零部件工廠在不賺錢的情況下,紛紛萌生退意卻又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中:繼續生產主虧本,現在停產又怕未來復產無期。
面對這一局面,不少家電企業直言:原材料漲價,以及芯片缺貨等外部因素,引發的企業生產經營難持續問題,正在成為今年行業的一片“沼澤地”,完全不清楚這片泥坑“有多深、又有多大”,一旦陷入其中就面臨著“越掙扎、陷的越深”尷尬之中。所以,很多企業的難就在于“進退不明”、“選擇不清”。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國家相關部委開始出手整頓大宗原材料的持續瘋漲,但原材料的高位橫盤,以及芯片等原材料的階段性缺貨,甚至海運貨柜“供不應求”,基本上在今年內,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手段。而且,這一系列問題,在短期內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會演繹成為下一階段困擾很多家電廠商市場經營活動的外部阻力。
面對這一局面,對于家電企業來說,又將如何破局?家電圈認為,外部因素很難把握,唯一可以抓住的還是自身的經營決策權:首先,對于家電企業,特別是有實力、有擔當的家電企業,不能眼睜睜看著上游的供應商陷入虧損的泥潭,必須要主動讓利,主動提價,幫助供應商就是幫助家電企業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面對這一局面,不能只靠工廠的讓利供應商,而是要靠產業鏈的所有企業面向用戶推動產品結構的優化,徹底拋棄低價格亂戰,真正靠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來贏得自身的盈利空間和生存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