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盼盼
出品 | 焦點財經
4月2日,為期三天的成都2022年首批集中供地現場競拍平穩落幕,供應的50宗地有6宗流拍、16宗溢價、28宗底價成交,合計攬金393億元。
作為虎年第一拍,成都加大供應,一口氣推出50宗地,且以純住宅用地為主,達37宗; 同時放松限房價及配建要求,提高房價地價差值。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純住宅用地的供應規模較大,進一步體現了成都土地市場積極供應宅地、確保房源充足供應的導向。
在出讓細則上,成都也做出調整:“限價+抽簽”方式重回成都土拍,即拍賣宗地最高應價達到設定的最高限價的,采取“抽簽競得”方式確定競得人,為本輪競拍增添了一份不確定性。
冷熱不均
3月31日,成都土拍首日,來自主城六區、天府新區的17宗地被擺上貨架,合計出讓面積近1000畝,吸引了超30家房企“圍獵”。
也因此,土拍首日掀起了多個“熔斷”小高潮:天府新區、錦江區、成華區各1塊地和高新區2塊地因競拍激烈觸及限價,進入抽簽環節。
其中,高新區桂溪54畝地塊競爭最激烈,有數十家企業報名競拍,在達到最高限價19500元/㎡熔斷后,吸引了26家房企參加抽簽,最終成都城投成為了這塊地的幸運兒。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錦江區三圣鄉108.7畝地塊因無人應價而遭遇流拍。該地塊在開拍前因清水房最高限價達到32000元/平方米,為本批次最高限價而備受關注,但開拍后三次無人應價后宣告流拍。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4月1日、2日兩天的土拍中,相繼有溫江136畝地塊、流拍、龍泉驛118畝地塊、龍泉驛140畝地塊、龍泉驛30畝地塊及溫江30畝地塊流拍。
除了熔斷和流拍,底價成交仍是成都本輪土拍的主旋律。土拍首日17宗地有8宗地底價成交,次日18宗地,有11宗成交,收官日的15宗地除4宗流拍外,其余全部底價成交。
有分析指出,這從側面反應出房企拿地更為謹慎和挑剔,“集中火力”爭奪優質地塊,“漠視”品質較差或開發難度大的地塊,“佛系”競拍絕大部分地塊。
國央企“挑大梁”
成都本輪供供地沒有意外,國央企依然是拿地大頭,摘得 44宗地中的36宗,占比約82%。
從企業來源看,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大型央國企。中海斥資56.5億斬獲三宗地,合計面積約229畝。其中,4月1日上午場最熱門兩宗地,天府新區麓山31.2畝地塊和高新新川140畝地塊,均被中海拿下。此外,保利競得天府新區、雙流區怡心湖2宗地,中交、金茂各斬獲1宗地。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中海保利等拿地優勢明顯,相關土地開發投資的性價比較高,進一步夯實了此類企業在成都市場的地位。
二是成都本土國企。主要包括成都城投、成華舊改等。它們部分承擔了保障性租賃住房或人才住房的建設,帶有很強的政府職能屬性。
三是外來國企。3月31日,深圳國企天健集團旗下公司以成交樓面價17000元/㎡抽簽中得天府新區華陽街道40畝地塊,首次入蓉。
嚴躍進總結到,成都本輪集中供地的房企拿地結構基本上和全國主流城市類似,依然是資金實力較強的企業占據優勢。
民企方面,中瑞天悅以及多年在成都未拿地的凱德、分別憑借抽簽手氣斬獲1宗地;四川遠達自去年成都集中供地以來收獲2宗地后,又以22.48億的總價競得天府新區119畝地塊;龍湖收獲了2宗地,順利入駐怡心湖。